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马草原 1,488 2024-04-26

《亲密关系(第六版)》读书笔记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rjgx

文化因素

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举个例子,在我们的父辈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期望是很低的,并且限定了“正常”的亲密关系模式。他们大多是包办式婚姻,因此对亲密关系的期望是很低的,他们几乎不会离婚。因为那时候的文化限定了婚姻是毕生的神圣的承诺。并且那时候的文化中认为未婚同居是“伤风败俗”的,但是在现在却十分普遍。这些都是文化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是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普遍而又强烈的内驱力,是人类的一种本性。 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归属需要和我们的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归属需要是人类的本性,人们总是会渴望拥有具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因为会获的关爱、包容等,比如在我们难受时有人安慰、在我们陷入困境时有人对我们施以援手等。


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容易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比如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如果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虽然少年接受的养护能预测他们成年后在爱情和友谊中的行为表现。但并不会被动地受到童年经验的束缚。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

attachmentstyle

需要注意的是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是十分复杂的,不能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或疏离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

attachmentStyle3

简单来说,依恋类型就是我们在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的时候所使用的心态和对待他们的方式。比如安全型依恋的人他们的心态是积极的,他们认为别人会接纳他,并且更加信任别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会更顺利。但是其他的依恋类型,比如恐惧型,就比较悲观了。他们往往不信任他人,认为别人随时会抛弃他,所以做事畏畏惧惧并且十分敏感,经常猜疑一些本不存在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这种猜疑和不信任也会破坏他们的亲密关系。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差异。宣扬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根本就是误导人,因为它根本就不对。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无论男女,人们在很多方面彼此各异(例如依恋类型),这些差异一般都比性别差异更能影响人际关系。

不可否认两性在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两性的差异相比其相似度显得微不足道。宣扬男女对立的言论是很可耻的、荒谬的。让人们认为男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归咎于性认同差异和文化差异。


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
表现“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有关“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

但是相当多的人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既具备工具性又又具备表达性)。

所以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导致了两性的差异化,这些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和谐。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

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

正如上面所说,性认同差异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伤害。如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样,如果我们不遵循传统就会受到指责。人们如此喜欢与双性化(既具备工具性又又具备表达性)人交往,却往往会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如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被指责其“不像个女人”。这是如此讽刺。

好的一点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性认同差异正在逐渐减小。现在我们能更宽容的接受许多不同的看法,也更加注重男女平等。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


人格特质差异

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一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但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地变化。

Personality

五特质中最重要的却是那个有消极作用的特质:神经质。神经质的人容易发怒和焦虑,这些不良倾向往往会引起人际摩擦、悲观情绪和争执

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人格特质不容易发生变化,或是发生十分缓慢的变化。一般来说除了神经质剩下人格特质都会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质量。


自尊差异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

“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
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我们被他们排斥和拒绝,自尊水平就低
他人的厌恶和冷漠会逐渐使个体讨厌自己,降低自尊。

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以致损害亲密关系,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忽视。自我评价低的人很难相信伴侣会真正深深地爱着自己,结果,他们往往都对持续的爱情不乐观

我们的自我评价似乎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质量。这种自我评价影响着随后与新伴侣的交往,新伴侣又进一步证实我们人际关系的价值。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自尊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评价,我们经常在别人眼中认识自己。如果别人欣赏、喜欢我们,我们的自尊心就会增强;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们,甚至排挤我们,我们的自尊心就会降低。有时候明明不是我们的错,但是也会受到排挤而形成低自尊,这是很不公平的。所以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他影响很大,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作风优良、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的人去和街头混混生活一年,众人的排挤、讥讽一定会降低他的自尊。但是事实上他并没做错什么。而且自尊一旦形成就比较难改变。高自尊的人有更少的焦虑,更乐观的看待事情,也更信任和依赖伴侣。相比低自尊的人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我们从人际交往中认识自己,并形成自尊,自尊又不断地影响着后续的人际交往,如果持续低自尊很容易陷入死循环。


人类本性的影响

演化历经无数代塑造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使每个人都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那些寻求与他人亲密合作的早期人类可能比那些不合群的孤独者更容易繁殖后代和遗传基因。长此以往,到了一定程度时,与他人交好的愿望就具有遗传性。因此人类普遍需要归属需要。

演化心理学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比如普遍认为女性在择偶时候普遍比男性要求更多且更谨慎。这是因为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差异。女性生育孩子的投入比男性大的多,并且生育能力很有限。所以谨慎挑选值得托付的男性伴侣更有可能让女性生育的孩子存活下来(因为之前的女性社会地位较低,文化因素也限定女性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即便是如今这种文化影响依然存在)。久而久之存活下来的孩子的母亲大多是这样想法的人,根据演化和遗传,最终大多数女性都拥有这类心理机制。常见的普遍地心理机制几乎都可以用演化心理学解释得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本性是长期演化的结果,不太可能被改变,并且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十分小的。


人际互动的影响

上面讨论的都是可量化的普遍的影响,但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的交流。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文化差异,有不同的依恋类型,也有不同的自尊和人格。有些人有较高的神经质等。就个体而言,伴侣各方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情绪的波动,健康和精力的变化;那么当他们互动时,他们彼此的相互影响就可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

人际交往是复杂的,很难预测会发生什么。举个例子,即便是和一个低神经质、高自尊并且拥有很高地宜人性的人互动也不一定得到友好的结果,可能因为他当天工作很忙、很糟糕,或是他身体不舒服(比如头疼)产生烦躁。最终爆发不友好的互动。所以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不能局限于上面所说到的几种差异,但是上面几种差异确实是科学分析和预测人际关系走向的最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