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
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
认知决定了人们的感受和行动。如果产生认知偏差必然会做出错误的行动并产生错误的感受,这十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但是认知却偏差相当普遍。
1. 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所形成的印象深刻而持久,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不管对还是错,第一印象盘踞不去,这就是它如此重要的原因。
根据刻板印象所做出的判断往往非常不准确,但却又很难避免其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甚至有时还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即使人们主观上想保持不偏不倚、胸怀坦荡,某些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感受仍会不请自来。
对他人的判断受到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的影响,从而使最先获得的信息印象深刻,即时印象和刻板印象一起,塑造出他人的整体印象。
对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所属社会阶层具有不同预期的人们,即使看到该女孩一样的智能测试表现,却对她的测试成绩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认为女孩富有的人比认为贫穷的人所评成绩更好。
因此第一印象影响着人们对随后所获信息的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择取。
2. 验证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es)
验证性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种观点或信念时,就会偏向于寻找和分析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忽略否定这些观点的信息,甚至会花精力和时间贬低相反意见。 验证性偏差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往往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摘录自:验证性偏差 - 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比如要一个面试官查明某人是否外向,而另一个面试官查明此人是否内向时,上述的一幕就发生了。两组面试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查方法,提的问题都可能使他们得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回答。实际上,面试官的偏差非常严重!
如果人们要努力保持亲密关系的完好,就特别容易受到验证性偏见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些证据以保持对伴侣乐观的错误知觉。所以人们经常以积极错觉来评价自己的爱人,尽可能地用积极眼光来描述伴侣,这种“错觉”混合了对伴侣现实的认知和理想化了的知觉。
不过如果人们了解伴侣各方面的情况,但却能以一种善意而大度的方式来进行诠释,这样的“错觉”就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人们就会先入为主地以一种积极方式来评价伴侣的行为,更愿意致力于维护好自己的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开始之初,人们会认为自己了解新伴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非常确信自己熟悉了伴侣的所有事实,但实际上准确性并未提高。
伴侣一般都清楚我们在美化他们,但往往希望我们这样做。而作为回报,我们也从伴侣那里得到同样积极、善意的认知评价,这就是双赢!
3. 归因过程
人们的喜怒哀乐还受到解释伴侣行为时所选择理由的影响。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归因能确定事件的起因,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在人际关系中,归因是对于人为行为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归因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态度。归因的选择可以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态度和情绪反应。当我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时,我们更可能对他们的行为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相反,如果我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个人品质或意图,我们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更负面的态度。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朋友突然取消了和你约好的出去玩的计划。你会进行归因来解释这个行为。如果你认为他是因为懒惰或者不重视你才取消的,那么你会感到生气或者失望。但是如果你认为他是因为突发的家庭紧急情况才取消的,那么你会理解并原谅他的行为。
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Arriaga & Rusbult,1998),但很少会完全消失(Malle,2006)。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它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通过这种归因方式,快乐满意的伴侣放大了伴侣的友善行为,而缩小了伴侣的冷漠行为,并且只要伴侣的不端举止的确仅仅是偶尔之失,那么这些善意的解释就能使双方愉快相处。
归因模式
正如上面所说的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因此想要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就要改变自己的归因模式。
举个例子,假设你和你的伴侣约定了一个晚上一起看电影,但是TA因为工作忙碌而迟到了。当你自己因为工作忙碌而迟到时,你会归因到外部因素上,比如自己工作太忙、路上太堵等等。但是当你的伴侣迟到时,你可能会认为是因为他不够重视你们的约会,或者他不够尊重你的时间,而不是考虑到TA也可能有类似的外部因素。这种归因方式是人性决定的,人总是习惯性地做出自利式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更容易理解和原谅自己的迟到,因为你认为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了这个情况。但是对于伴侣的迟到,你可能会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他的内在特点或意图,而忽视了对于TA同样存在的外部因素。
做出不良归因的原因:
做出不良的后果:
4. 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指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使得人们对事件习惯性地做出自利式的解释。
比如发生争吵时,夫妻双方都倾向于认为争吵是对方的过错。
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它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通过这种归因方式,快乐满意的伴侣放大了伴侣的友善行为,而缩小了伴侣的冷漠行为,并且只要伴侣的不端举止的确仅仅是偶尔之失,那么这些善意的解释就能使双方愉快相处,这对亲密关系十分有益。
5. 记忆和重构性记忆
对亲密关系当前事件的知觉,显而易见影响深远。人们对过去事情的记忆一样会影响亲密关系。
坏事比好事更容易停留在记忆中,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双方宣泄不满时总是会想起来很多坏记忆。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如实表征。具体而言,人们可能会信任生动的回忆,因为它们看来如此确凿而具体。但是人们的记忆往往不准确!
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称之为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
重构性记忆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重构性记忆影响着亲密关系:伴侣当前的感情状况会影响双方对共同往事的记忆。如果当前幸福,人们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但如果伴侣感到痛苦,亲密关系在走下坡路,人们会低估过去曾经的幸福和情意。
6. 关系信念
人们还带着人际关系的固有信念步入亲密关系。这些信念以心理结构的形式组织起来。心理结构又叫图式,能对人际关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档,更重要的是,能据此提出连贯一致的假设,以说明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有一些固有的信念对亲密关系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真爱能克服一切障碍”。但是现在网络充斥更多的是负面的关系信念。就像是当下的抖音、小红书等App宣扬的“真理”一样,影响着人的判断。大部分固有的信念是不切实际的,会让人们对亲密关系本质属性有错误的认识,也就是说,它们对亲密关系有不利影响。
这些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争吵的确发生——争吵总是会发生的——持有以上观点的人就会认为事态极其严重。任何争议都意味着他们的爱是不完美的。更糟糕的是,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持有这些错误观念的伴侣并不会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改善关系。由于相信伴侣不会改变、真爱天注定,他们就不会设法去解决问题,而只会逃避问题,他们更愿意结束不幸福的亲密关系,而不会努力去修复亲密关系。
我还是觉得作者太过保守了。当下中国互联网中所充斥的各种关系信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幸福的亲密关系乃是辛勤维护的结果
根据成长信念(Growth Belief),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7. 期望和自我实现的预言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断听从错误的关系信念必然会建立起不符合常理的期望,久而久之必然出现失望,可以清晰地预见亲密关系的结束。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长期对他人持有不同期望的人逐渐会制造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例如,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
这一点也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很多小仙女
们所相信的一种关系信念:读心术。这种信念产生了期望:他应该不用我说就懂我在想什么,知道我在生气什么。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的行动,他们会更倾向于拒绝表露和隐藏心声(知觉者一般自己感受不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断产生失望,最终不可避免的爆发冲突。这种错误的关系信念产生的期望成功改变了一个人的思想。
8.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和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单来说,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是对正面、褒扬反馈的渴望。
我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寻求能提升自我概念的反馈。别人认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给予和自我概念相符的正面的评价。
自我证实
自我证实是对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的渴望。
如果我们听到与自己信念矛盾的信息会令人不安。因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个体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它使得个体能够预见生活中的情况,并为自己的行动制定一致的期望。当一个人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和目标的决策,同时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相反,如果个体的自我概念不稳定或模糊,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导致生活中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所以人们还会从他人那里寻求与自我看法一致的反馈,这能证实他们现存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多数人对那些赞美他们的伴侣感到很满足,但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不会这样;他们觉得能证实自己糟糕的自我观念的伴侣更理解自己、感觉更亲切。
9. 印象管理
虽然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人际印象,但我们仍然会表现出以前习惯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把我们刻画成令人喜欢的形象。所以,不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原因:
因为他人对我们的评价非常重要,与人交往时,我们很难不关心对方对我们的看法。运用印象管理我们能影响他人的判断,从而增加实现社交目标的机会。
意义:
印象管理的这一简单策略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得体、更有奖赏意义,却与虚伪无涉。因为人们都反感虚假和欺骗,所以很少有人会伪装矫饰自己。
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总是发生在与陌生人或是不熟的人交往时。亲密关系中印象管理的意愿更低,比如人们与伴侣认识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约会聚餐时,在洗手间里梳洗打扮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就越少。
10.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一般来讲我们并不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并且我们对伴侣的了解并不一定随着相处的时间变长而变的更准确。实际上,结婚时间较短的配偶在推测伴侣的心思方面,比婚龄更长的配偶更准确。这是因为我们对伴侣的兴趣和动机正在下降,相处时间不长的伴侣想了解彼此的动机往往更强。
伴侣的易理解性
善于社交和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被理解,但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却不易让人觉察。男女两性中都有一些人非常坦率,容易解读,而另一些人(约占该群体的20%)总是会误导那些观察他们的人。更坦率的伴侣往往拥有更高的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更幸福的感情。(要求伴侣会读心术是在践踏自己的亲密关系,不具备任何建设性反应)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如果人们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就能驾轻就熟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避免过度反应。他们还能敏感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满意和亲密。
女性往往比男性的情绪智力更高,这也是她们擅长评价和判断他人的又一个原因。
11. 危险的知觉
如果伴侣的情感和行为令人困扰和不安,他们就不愿意去了解对方。因为对自己不愿听闻的消息人们是不会关注的。如果产生错误的知觉判断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这无疑会损害亲密关系。这是危险的信号!伴侣之间不要彼此猜疑,需要更多的表露!总是怀疑自己的伴侣,预期着最糟糕的情况——因而使得亲密关系更可能失败。